5月21日,数位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证实,监管自5月初召开会议,要求行业自律,清理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的活期存款产品。
另外,银保监会近期发文,排查银行结构性存款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的情况。
对于前者,业内一般俗称智慧存款或智能存款,此次清查主要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创新型存款中涉及变相价格竞争的产品,特别是靠档计息、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本质仍为活期存款。大部分银行早就有此类产品,各家利率定价不同。
对于后者,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23号文,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此前,根据理财新股,保本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但实际上,结构性存款既有“真结构”,挂钩汇率、利率和指数等,也有“假结构”甚至“空结构”。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或并非简单要求压降智慧存款、结构化存款规模,而是针对涉嫌高息揽储、存款竞争等进行清理整顿。
一位华南国有大行人士表示,通过业内自律,存款收益率有所下降,对于承担普惠重任的国有大行有好处,不然难再支持普惠货款。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下,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央行在201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清理“智慧存款”
数位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确认,监管正在推进清理智能存款的工作。
一位华东城商行人士表示,5月初业内的利率自律会议要求智慧存款产品,由国有大行打头,半年内将规模余额压降至零。
一位华南国有大行人士表示,目前,关于智慧存款的清理整顿仍为行业自律,存量部分到期后自然终止,增量一律停发,不再允许新办。“这是一个行业自律,我们还没收到文件”。
一位华南股份行人士向记者确认,该股份行已经停止活期类按日均规模分档计算的存款,暂未收到清理结构性存款的通知。
5月20日,一份网传通知显示,根据5月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会议决议,商业银行应当立即着手有序停办活期存款创新产品(按日均规模分档给予定期存款利率甚至更高利率的活期产品)。该行要求各分支行报送该类业务存量明细。
“这类产品适合资金量较大的企业客户,利率上浮可以超过50%。” 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解释称,此类产品俗称智慧存款或智能存款,按日均规模分档计息,本质仍为活期存款。大部分银行早就有此类产品,各家利率定价不同,近期微众、网商等银行让这种产品又火了一把。
一位城商行人士介绍称,此类产品一般是在柜面面签后,银行和客户会约定日均余额,账户的活期存款达到约定水平后,银行按照优惠利率给予客户,按照日均活期留存金额规模分层定价,计算利息。
排查“假结构”存款
数位股份行人士表示,暂时未收到针对清理整顿结构性存款的文件。
但是,针对结构性存款的排查即将来临。5月17日,23号文要求排查银行理财业务,主要是排查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由于结构性存款可以带来存款,但成本颇高,银行对其心态颇为复杂。
一方面,结构性存款是各家银行获取负债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公司客户的结构性存款占据全部总额的六成左右。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在4%-5%,公司存款对收益率的要求较高,也抬升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我们没收到清理结构性存款的通知,从今年起,已经不将结构性存款列入存款考核,”一位股份行人士直言。
“以做小微而言,我们拿到的负债成本就要比4%多一点,然后5%多一点给小微放出去,银行赚不了钱。”一位华南银行业人是表示。
去年9月发布的“理财新规”答记者问指出,银保监会正在制定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规定。下一步,将结合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适时发布实施,更好地区分和厘清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但该文件至今仍未落地。
结构性存款自2017年以来突然暴增。根据央行数据,2017年、2018年,结构性存款分别新增1.79万亿元、2.66万亿元,且总额一举突破10万亿元。2019年1-4月,结构性存款延续新增态势,前4月新增1.52万亿元。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结构性存款虽然没有价格限制,即使“真结构”,也受到挂钩的衍生产品能创造的价值的影响,利率也不能无限往上涨。“(结构性存款)成本的确比较高,我们结构性存款策略是总体控制付息成本,满足重点客户的资产配置的需要”。
他表示,结构性存款、保本理财、大额存单等创新性存款是银行主动存款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在主动布局的同时也注重量价协调。